近年最熱門的「全球化」VS「本土化」的經濟文化議題,在《末代武士》這部片可以得到充分的辯證。


首先你要知道,這雖然是好萊塢資金、美國的明星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故事內容卻發生於十九世紀的日本,邀請許多日本演員同台演出,有一半的對白都是日文,拍攝場地則是紐西蘭,幕後工作人員還包過了參予過《魔戒》的班底,乃至於日本武士的盔甲都是在當地製造的。所以這是部「好萊塢電影」、「日本」電影,還是「紐西蘭」電影?


特別的是,也許影片本身是「全球化」的產物,然而劇情卻是敘述十九世紀的日本武士,在當時明治維新的政策下,紛紛遭到無情的淘汰,就是個活生生「全球化」勝過「本土化」的例子。湯姆克魯斯扮演的歐格仁上尉,表面上受邀到日本替明治天皇訓練現代化的軍隊,實際上是日本大臣假借「西化」「現代化」之名,以行商業合約之實把國家賣給了「外資」(似乎在諷刺近年美日貿易逆差的衝突)。這套帝國主義的手法我們再也熟悉不過了,因為教科書上都有提過清朝末年是如何把家園一點點敗掉;巧合的是,影片控訴日本後來之所以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跟這段「西化」的歷史過往密不可分:因為「武士道」的傳統美德隨之淪喪。


於是當歐格仁上尉意外落入了渡邊謙飾演的勝元武士手中,被迫留在村落觀察武士的生活,這段《與狼共舞》的經歷,注定了東方與西方會產生奇妙的化學變化。歐格仁上尉發現武士並非只是拿著武士刀砍頭的野蠻落後,而是講究武德的軍人;不幸的是,這種傳統卻因西方文明的普及而必須淘汰。勝元武士都願意學英文,主動跟老外練習英文會話,可見得他不是個故步自封的怪物,所以我相信他如果願意學習使用洋槍洋砲,他絕對能適應。但是他之所以感嘆時不我予,不是被文明產物所打敗,是他的信仰消失了。還有什麼辦法,比遂行武士道精神,更能哀悼這項消失的傳統?


台灣因為經歷日本長達半世紀的殖民統治,還有「哈日」文化的當道,受到日本影響很深,然而《末代武士》所呈現的「哈日」理論,卻跟我們自以為了解的有很大的出入,那不是像Hello Kitty一樣,掏出錢來就能體會的消費式哲學。雖然影片出現了日本國旗、軍旗,可是完全不會讓你聯想到中日歷史上的不愉快種種。我懷疑湯姆克魯斯之所以願意擔任製片、主演的理由,都是為了替被眾人遺忘的武士道精神背書、「控訴」西方霸權,因為完全牽動觀眾情緒的人物是渡邊謙。你不得不驚訝,雖然是美國人編劇,《末代武士》從主旨到細節,都是如此原汁原味的日本。


導演愛德華茲維克拍過許多戰爭片,南北戰爭的《光榮戰役》,一次世界大戰的《真愛一世情》,波灣戰爭的《火線勇氣》,預言紐約恐怖攻擊的《緊急動員》,但是這些戰爭從來沒有像《末代武士》一樣的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你必須忍住眼框感動的淚水,才能目睹一個有所為,有所不為勇士的誕生。然後你突然發現,這一生自己從未遇過這樣的榜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