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萊塢似乎不是完全冥頑不靈之處,當《七夜怪談》吹起的亞洲恐怖風,被他們加持後橫掃世界各地票房,美國人也懂得舉一反三了。《毒鑰》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你撇開劇中人金髮碧眼,或者身處紐澳良鄉間的背景,其實這是一部組合亞洲恐怖片元素的電影(因為編劇恰好是《七夜怪談西洋篇》伊森克魯格)。

亞洲恐怖風有什麼特色呢?人物不要太多,最好是以女性為故事主角(這樣子主角比較弱勢,才容易擔心受怕,牽連到觀眾提心弔膽的心理因素)。永遠都要出現一座陰森的宅第,如果這不是劇中人住的地方,就是劇中人要冒險進去解謎之處(想想《鬼來電》《咒怨》)。最重要的是,主角不是乖乖等著被殺、送命,而是要在驚嚇中奮力去解開一個謎團(《見鬼》),而謎團來源往往是一個有點耳熟能詳的話題去改編的(《鬼影》)。主角剛開始不信有這檔事,可是最後在解謎的過程中,也不得不信了(《鬼水怪談》)。

《毒鑰》完全具備上述的特色,不像好萊塢道地的恐怖片《德州電鋸殺人狂》《陰宅》,都難免有血腥暴力的場景,或者是《半夜鬼上床》這類有無法掛點的妖怪。最妙的是,《毒鑰》完全掌握住了亞洲電影恐怖風最強的一個特色,而且加以發揚光大,成為這部片在劇本上漂亮的大逆轉:「主角剛開始不信有這檔事,可是最後在解謎的過程中,也不得不信了。」當然,編導拿混合了法國、黑人等等文化,具備強烈特色的紐澳良來鋪陳這個故事,只能說是得天獨厚的優勢,就像貞子被關起來的那口古井,伽耶子憤恨難消的那棟和式獨棟房屋,小場景卻能有大發揮。

如果說《毒鑰》一片顯示了好萊塢在恐怖片製作上水準的跟進,其實某種程度該片也反映了這股恐怖風的濫觴。真的,觀眾們已經被各式各樣的惡魔奇觀嚇飽了,沒辦法讓我們帶著陰影從戲院回家,就不算成功。《毒鑰》少了點「邪惡會在你身邊」那種如影隨形的恐懼,也沒辦法《見鬼》那樣在女主角身上挖掘出對於生命意義的深度,只有那種愚弄觀眾的推理趣味。洋鬼子搞鬼,雖有進步,但還須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