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很納悶,為何張雨生這張專輯的注目度始終如此低?

IMG_2769.JPG
從一出道成名,到現在許多人懷念他的才華,在世面上你可以發現好幾種不同版本的精選輯、紀念專輯,甚至因為去年電影《九降風》以他演唱的〈我期待〉當做片尾曲,又掀起了一陣六年級的懷舊風,可是真的,提到《卡拉OK台北我Live》這張專輯的次數,真的很少。

我唯一給它的評價是,如果你真的喜歡且懷念張雨生,請你去收藏它。

回到1994年,當時飛碟唱片已經是有「外資」(也就是華納音樂)的股份,由於華納音樂要在台灣成立分公司,因此選擇不外乎是:第一、把飛碟唱片的股份全部買下;第二、另外設立一家百分之百獨資的分公司。但對於飛碟唱片的幾個股東來說,無論是前者或者是後者,都是影響營運的決定。要把公司都賣給老外嗎?這牽涉到金錢的談判。如果不賣,未來可以有本錢繼續跟其他外資唱片競爭嗎?

對於歌手以及員工來說,處在這個有點微妙的氣氛當中,到底怎麼發片、手上種種規劃要不要繼續、誰會留下、誰要離開,那是一個免不了臆測的時間點。

對於張雨生本人來說,從全國熱門音樂大賽發跡的他,喜歡的是搖滾樂團的風格,不過他也一直很聽從唱片公司的安排,以乖乖牌、放大個人清亮、高亢嗓音的方式出道。如果張雨生一出道走的是偶像路線,那他還真是一個超級會唱歌的實力派偶像!退伍後,張雨生開始慢慢想要在音樂當中注入自己的想法,《帶我去月球》《大海》《一天到晚游泳的魚》,都是循序漸進,也在原有聽眾群與開發新歌迷的路線中修正的,直到精選輯《自由歌》的發行,這些所有理想與現實的擺盪,都告一個段落。

《卡拉OK台北我Live》就是一個張雨生完全自己想要的專輯。因為卡在公司面臨轉變的那股氣氛下,他乾脆放手一搏,做一張完全他要的音樂。不要再去想票房,不要再去顧慮之前聽〈天天想你〉的歌迷會不會買單,因為如果不趁這次大幹一場,以後可能就沒機會了。

你可以說這是他進入社會後,就像大多數的社會新鮮人一樣,一直在「安份守己」以便等待機會有天可以自己作主,還是要「不按牌理出牌」才能抓住自己的機會。這事情沒有標準答案,不過張雨生決定這回毫不保留,就這樣做了吧!(不若日後《兩伊戰爭》必須把市場與創作切開成兩張獨立的EP,他這次可是把全部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

IMG_2771.JPG
13首歌,都是他的創作。通常我聽音樂,有時候會故意不按照曲目順序,想要用「隨機播放」功能,看會跑出哪些意外的組合。但是這張專輯,從一開始到結束,都是張雨生有計劃、有思考過的安排。你會從輕搖滾、慢慢進入搖擺的節奏,然後進入激烈的吶喊,又回歸到略帶爵士風格的鋼琴小品(雖他的嗓音太高了,唱起來沒有那麼爵士),接著是一點Kuso反諷意味的卡拉OK音效,然後又回到他的搖滾,以及張雨生才能唱的出來的高亢嗓音,甚至取樣〈蘭花草〉為結尾,當做對民歌時代的一種告別。

不過我喜歡的是這些歌詞,如果要批判或者反省一些現象,直來直往的力道(吶喊)當然是一針見血,但張雨生顯然更喜歡用一種搖滾的漫不精心來談「批判」「反省」。這張專輯的歌詞與音樂都是互補的,越是有殺傷力的,他會用Kuso的方式、卡拉OK音效來演唱(陶晶瑩在裡頭扮演KTV高歌走音的傻妹),或者〈永公街的街長〉先是以模仿月琴談唱的講古方式當做引言,然嘔加入文音阿姨的第三人稱口白(全曲有九分多鐘,都過了一半才開始真正唱歌,前面都在鋪陳)。〈動物的悲歌〉並請陶晶瑩模仿體育播報的方式,敘述流浪狗在都市中求生存的悲哀,充滿了戲劇效果,反而讓人印象深刻。

IMG_2775.JPG
《卡拉OK台北我Live》連標題都是在反省式的批判,就像他寫的文案一樣,製作人只是一個把音樂變成卡拉OK的人,以便讓歌手進錄音室配唱。就算是這樣,他還是選擇用樂團排練的方式(就像當年他在校園玩Band那樣),把全部的歌曲都用Band的方式一起編曲、彈唱。然後趁著公司正要人事大改組之際,窩在C棚(我的推論是,這地方應該是所謂的倉庫),變成練團室,專輯的「Live」就是這意思。

IMG_2776.JPG
至於「台北」,我想在《海角七號》上映後,大家都懂了,「操你媽的台北」說明了一切,台北是一個被視為追夢、築夢,也是個夢想失落的國度。所以張雨生把「我」,跟「台北」的愛恨情仇,通通放進去了。這是一張很漂亮的概念專輯,就像我一開始說的,沒辦法用「隨機播放」的方式欣賞,因為每首歌曲是環環相扣。他當然知道音樂不能沒有K歌,他乾脆把K歌音效放進來,凸顯K歌對於一張專輯的必須與荒謬的無奈程度。

所以我覺得,這張唱的應該是張雨生進入社會、進入音樂工業的一些想法與體認,而那年,也是我進入社會,也體認到許多現實的教訓。答案並不在張雨生的歌中,也不在我所經歷的一切,但他真的唱出了我在社會大學深刻體認到的一切:現實與規則就是在那裡,看你要遵循還是要打破;或者,你無法遵循也無法打破,那你要怎麼辦呢?

IMG_2773.JPG
因此我一聽就愛上了。張雨生始終唱的很好,可是能把這種對社會與自我理想拉鋸的各種情緒,融入了音樂當中,點出了我所體認與經歷的那些無奈吧。甚至,他也用〈跟得上我吧〉這首歌,似乎在反問歌迷,「你們真的能明白與瞭解我這麼做的理由嗎?」也反問自己,「我真的走太快了嗎?」

因此〈我期待〉的出現,似乎要替這一切的一切,不再爭論、改而放下,放眼日後的種種可能。從〈我的未來不是夢〉傳達認為只要努力理想就能成真,到〈我期待〉是那種歷經現實考驗,依舊要對夢想有所期待的心情,那是一種轉折,不只是歌手人生的體認,也是我自己的體認。

IMG_2778.JPG
這大概也是最難最難宣傳的一張專輯,〈我期待〉能被大家記住且重新被再三詮釋已經算是奇蹟了(包括《想念雨生》紀念專輯當中,利用錄音效果讓陶晶瑩與張雨生男女對唱這首歌),曲調輕鬆活潑的〈動物的悲歌〉拍了MV,但我想沒人會記得這樣曲調輕鬆、但內容卻沈重的歌。

於是《卡拉OK台北我Live》變成一張大家最被忽略甚至低估的張雨生作品,相較於後來的《兩伊戰爭》、以他生平最後一張《口是心非》,好像真的沒人記得了。

還是因為這張專輯根本就是台灣音樂工業,從本土轉向外資的那個歷史夾縫中,十分微妙的產物呢?它的出現與存在,提醒了大家,若不是這樣的歷史轉折點,大概張雨生自己也很難把握到一個可以火力全開,做自己的機會?

不過我記得,這還是我心目中最好的張雨生專輯,不僅是因為我體認到,在社會大學當中做自己越來越難的可貴。也是因為在社會大學當中,曾有人如此唱出了真摯的反省。

僅以獻給在天國的張雨生。還有那些我曾追求又失落的種種理想,我仍期待,某一天,我會有很種把它們都實現(雖然我曾因為這樣做而導致自己傷痕累累,但是,嘿嘿,我可沒掛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