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麥可傑克森前後來台開唱兩次,我都沒有參加(其中有一次場地離我家好近)。對我來說,他的表演無懈可擊,但也是充滿了台前幕後精密計算的結果。他很清楚何時該讓歌迷尖叫,哪些情節可以讓歌迷哭泣,或者該做什麼可以讓歌迷把他當成神一樣歇斯底里。

我尊敬、喜歡他的才華,但我想看到的是,一種比較真情流露,而不要太多精密計算觀眾反應的演唱會。很可惜的是,這個願望,直到他過世之後,這部記錄演唱會彩排過程的電影,才算還原了一個面貌。

就像電影宣傳標榜的,「如同你未曾認識過他一樣」。這是一個,在沒有全部煙火、特效、燈光等等加起來之前,在舞台上最簡單卻也是最有魅力的麥可傑克森。因為他的才華真的不需要那麼多的包裝,就算是彩排也已經是火力十足了。

不過電影也提醒我們,因為這場演唱會從未舉行,所以麥可其實對於這次的演出有些滿突破性的概念。首先,他會拍攝一些3D的立體電影片段,當作過場(所以參加演唱會的觀眾,理論上要戴上立體眼鏡體驗之後,麥可才會跳出來唱歌)。因此〈Smooth Criminal〉、〈Thriller〉都有3D立體短片當作演唱會的前導影像,這些重新拍攝的影像若真的能在演唱會舉行時播出,觀眾反應的神奇一定可想而知。

這也就是為何整場演唱會,舞台背後是一個大型的LED螢幕,螢幕最底端則是向兩側延伸的弧形樓梯。在螢幕的最中間,則是一個斜坡,直接通往舞台最中央。你可以想像麥可如何在3D影像切換時跳出來唱歌。

電影本身還收錄許多彩排過程,有趣的是,觀眾必須自行想像許多沒有發生的效果,若真的發生時會如何。他們可能是麥可與工作人員的討論,或者一些輔助演唱會情緒的影像片段,甚至你會發現麥可其實對如何讓歌迷尖叫有一定的想法(公式)。他知道自己出場後不該立刻唱歌,要以「靜止」的方式讓大家尖叫、吶喊,或者他知道何時音樂該隨著手勢放出音效,會更有力道。經過他這樣的細部調整之後,果然一首歌的面貌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這場演唱會,本來是麥可本人的想樣,但是因為主角辭世沒有舉行,收看這部片的觀眾就只好自行想像了(觀眾自身的想像力在看整部片時扮演很重要的功能,因為想像力才是最棒的特效)。想像在一個全部漆黑的舞台上,只有一展聚光燈,然後麥可走入聚光燈,音樂響起,他開始唱〈Billy Jean〉,那會是多震撼的場面!

電影做到了,讓眾人的焦點回到舞台上、認真投入唱歌、舞蹈的麥可,也回到那個我們認識的、沒有什麼負面新聞(雖然有些負面新聞也真夠匪夷所思),只有渾然天成的才華洋溢,還給他一個在表演舞台上的真正發揮的空間。 

此外電影也捕捉到幕後工作人員真情流露的一面,無論是在台下跟著麥可彩排、一起投入歌唱的舞群、合音,甚至身兼演唱會創意總監一職的本片導演Kenny Ortega,還有許多「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鐘」的動人彩排。這些跟麥可一起投入演唱會籌備的工作人員,真情流露的那一面,是電影最真實的情感(當時大家都沒想到,演唱會居然會在最後一刻因主角的過世,從此無法演出)。現在看來,這些情感不只動人,也更讓人唏噓。

而我非常喜歡的,則是電影一開始演唱會徵選舞群的那個片段,舞台上站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男男女女,跳著麥可的招牌舞蹈,傾力逐夢的全力以赴。一位來自澳洲的舞者說,「當我知道麥可要找舞群,下一件事情就是我跳上飛往美國的班機」,如此的熱血!麥可啟發了世人追夢、逐夢的熱血情懷,但我自己也暗自納悶,還有什麼事情,可以讓我也能像他這樣義無反顧、不計一切地前進。

我真希望可以早點找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