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與皮克斯,花費將近15年的時間,用《玩具總動員》三部曲質問觀眾,「如果玩具有自己的生命,而小主人日漸長大,不再需要玩具了,那怎麼辦呢?」結果,《熊麻吉》提出一個簡單又容易的解決辦法:「那就讓有生命的玩具,跟小主人一起長大啊!」

答案清楚明瞭,但實際狀況卻是一堆麻煩。《玩具總動員》的玩具們擔心小主人安迪會長大,但《熊麻吉》卻是擔心那頭叫做泰迪的玩具熊不會長大,至少是外觀永遠不會長大,但內心深處卻是十分成人,以至於做出一堆「外表可愛、動作成人」的矛盾與衝突行為。

《熊麻吉》從頭到尾就是一齣揶揄迪士尼童話類型的喜劇電影,一樣有「很久很久以前的旁白」,一樣有「對著流星許願就會成真」的小孩,製造出「只要你相信,奇蹟就會發生」激勵人心之類的宗旨(分別在故事開始與結束各出現一次)。但差別在於,《熊麻吉》是來找迪士尼電影麻煩的(而且是從旁白開始就不斷講些迪士尼電影絕對不會有的碎碎念),所以《玩具總動員》那些玩具不會做的事情,泰迪通通會做(包括性行為在內,不要問我沒有性器官的玩具熊為什麼可以發生性行為,因為這種疑惑絕對不會造成《玩具總動員3》的芭比與肯尼無法在一起),而且泰迪樂在其中,他化身為男主角內心深處,那個不想長大的具體投射。於是乎,34歲的男主角約翰打雷還會害怕,只要一通電話找他去哈草、邊看DVD邊鬼扯、或去趴踢上鬼混,立刻可以忘記所有的一切,飛奔到現場。

《熊麻吉》的所有男性角色,幾乎都是長不大、也戒不掉奶嘴的大男生(尤其是本片的反派角色,是小時候嫉妒得不到泰迪,長大後只好心生歹念,滿足自己童年的夢想),甚至跑來客串的明星,仍舊耽溺在自己過往的豐功偉業(包括男女主角的上司,甚至連泰迪的上司也是,這成為電影的另一個無敵爆笑的梗,「上司都很蠢」),於是整部片不斷地揶揄80年代的流行文化,一方面推崇、一方面又嘲笑過氣。當然也少不了迎合這種長不大男生、完全被物化的女性角色(像是叫做玫瑰紅的妓女),或者客串演出的諾拉瓊斯把自己演成一個在後台亂搞的歌手。電影唯一腦袋清楚的人,就是只有不斷發愁、想讓男主角約翰長大的女主角。

《熊麻吉》藉由不斷踩盡各種地雷、引爆各式各樣的白爛笑話,把一堆人事物通通拿來揶揄搞笑,維持喜劇片讓人持續發笑的固定頻率後,佛心發現似的,回到了「長大」這件主題上。人們如何戒掉那個「『我不要長大』奶嘴」?答案是,「犧牲」。泰迪做出了犧牲,約翰做出了犧牲,女主角也是,只有學會替他人著想,學會把自己在意的事情放到第二順位,才是真正的長大。

電影好笑又可愛的地方就在這裡,幾乎整齣戲都沒有一刻嚴肅過(沒事還要模仿《週末的狂熱》,讓男主角馬克華柏格唱出走音的《八爪女》主題曲),拉下臉孔講幾句大道理,然後又恢復嬉皮笑臉。這一次,我們確定每個人都長大了,但,他們的童心還在,猶如那頭令人頭疼的玩具熊泰迪;如果他嚴肅起來,那才是真的「鬼娃恰奇」。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熊麻吉
    全站熱搜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