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導演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影響了許多後備的電影工作者。但老實說,我一點都不喜歡奉小津導演為偶像的各個後輩,他們怎麼努力,都無法讓人知道,究竟小津導演的魅力在哪。

於是在幾乎60年後,日本導演山田洋次推出根據《東京物語》所重拍的《東京家族》,反而對我有點吸引力。導演山田洋次一直被譽為「庶民導演」,他的《男人真命苦》系列若不是男主角渥美清病逝,可能會永遠不停地拍下去。但令人驚訝的是,痛失老搭檔之後,他的創作力跳脫了原有的框架,進入了不同的類型,反而顯現出他身為一個創作者的風格與實力。

從《武士》三部曲(《黃昏清兵衛》、《隱劍鬼爪》、《武士的一分》),可以看到他對於日本武士電影的著墨與觀點。其他的創作者可能著墨在大俠、刀光劍影的武士刀大戰,他都在講述默默無聞的武士、整個家臣制度底下小人物的苦惱。所以讓他來重新翻拍的《東京家族》,可想而知,絕對有不同的力道。

《東京家族》裡頭的東京,沒有高科技、沒有網路、沒有智慧型手機、新宿的龐克族、渋谷的109辣妹、AKB 48,當然也沒有御宅族,所有我們對於東京各種光鮮亮麗的「刻板印象」,這裡都不會有(雖然電影一開始就提到了新幹線,但只是背景交代;而且因為新幹線多停靠了一站,反而讓主角之一搞錯了接車的車站)。其實,片中的整個東京,某個程度,是另外一個形式的農業社會,而不是高度發展的商業社會。

農業社會的步調,從已經身為祖父母的銀髮族,自居住的離島出發,經過渡輪、搭乘新幹線到東京探望三位子女的旅行,就可看出端倪。他們都是慢慢的,搭乘計程車時還反問司機會不會迷路(結果司機指著GPS導航說「奶奶,不用擔心」)。住在橫濱台場、可以看著摩天輪的高級大飯店,只是躺在床上,看飯店窗外的摩天輪不斷變換光彩。

另外一個農業社會的特色,就是反應在所有人物的喜怒哀樂的情緒表達。山田洋次故意讓電影的每個人物,都是間接流露情緒(而且電影絕大多數時候都沒有配樂)。日本人講話本來就有很多敬語,觀眾可以從敬語的語調當中,判斷出每個人物「現代化」的程度。長子、長媳是醫生和醫生娘,他們對前來探視的父母親都發自內心、或長期受到禮教之下的畢恭畢敬。洽為顛倒的,就是長子與長媳的兩個兒子(長孫與次孫),他們的敬語都是被父母親教導後才加入的。

如果祖父母與孫子,是劇中人物情緒表達的極小化與極大化,比較接近現實觀眾的,應該是次女與次男。次女與老公一方面在商店街商圈經營美容院(還不是強調設計名師的髮廊),但她卻很喜歡和服,給人的舉止,猶如我們經常接觸的小生意老闆娘;她的能言善道分明是強勢的,但說起來卻好像真的替我們著想。在安排父母親住進橫濱台場的高級大飯店時,她一直強調這是熟客給她的特別折扣,「連我自己都沒有住過!」讓人無法拒絕。

至於次男,因為從小就不得父母的肯定,所以他一直對於父母前來東京探親,感到「敏感」,給人一種不負責任的感覺。雖然做的是接案的劇場美術場景佈置,可是導演山田安排他接的都是日本傳統能劇的演出(再一次與農業社會的觀點設定呼應)。次男在與客戶講手機時、在交往的女友面前,不管父母有沒有在身邊,他是完全真情流露的,不爽就不爽、開心就開心,該大吃鰻魚飯就該大吃。

於是故事背景在2012年的《東京家族》,儘管也有晴空塔、台場等現代地標,但是表現出來的,卻更像是1953年的《東京物語》。但是所有日本人的拘謹,到了「喝醉酒」的臨界點時,全部被敲壞。導演山田藉由喝醉酒的銀髮族友人,「哭訴」許多的不快樂,包括外界以為很幸福、其實都在寄人籬下的三代同堂(很有趣的是,這在這一幕,還有很貼心的居酒屋老闆娘,一直扮演安撫、苦勸顧客的角色,恰好與台場大飯店高級餐館當中,上菜時說的頭頭是道,可是卻與顧客只有表面互動的服務生,恰成對比)。

但是「搗毀」成規也只有這一點,急轉直下的是生離死別。日本人又開始了「隱藏情緒」的那種禮節,唯有次男在醫院陽台上,終於放聲大哭,觀眾似乎才真正感受到死亡的突如其來。如此突如其來的死亡,也是「311大地震」給日本最大的衝擊。地震帶走了主角的友人,但地震也促成了次男找到了女友。生命的就像次男在舞台劇演出的幕後,擔任換幕的工作一樣,該翻頁時就會翻頁。

電影最後,回到了祖父母長大的離島,觀眾終於看到祖母口中念念不忘的愛犬,還有一直幫忙照顧愛犬的鄰家女孩小雪(在某個程度上,愛犬與小雪更像是祖母真正的孫子),故事完全回歸到農業時代,高度發展的東京彷彿過眼雲煙。

我可以理解《東京物語》對某個年齡層的電影工作者,有著無法取代的影響力,因為他們恰好就是故事中「離鄉背井」、追求自我夢想的子女。但我呢?我應該比較接近《東京家族》的孫子與次男,一方面我既「任性地」過著我自己想過的生活,可是一方面我也因為許多理由、只好「妥協」與家人一起生活。最能讓觀眾能感同身受的,則是家族的人係關係,在城市生活中所受到的各種考驗;像是次女必須忙著做生意、又照顧前來東京的父母,原本長男約好了要帶父母出遊、卻因工作只好臨時取消。親人之間的距離,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快速地分裂,這不光只是空間分隔的緣故,也是因為手足成長之後各自選擇不同道路,所帶來的結果。

導演山田洋次厲害的地方,在於片中沒有一個「反派」。就算是看起來好像鬧情緒、沒禮貌的小孫子,其實背後都有自己的理由,只是在東京城市生活的壓縮下,一切都被簡化。在喪禮後,次女念念不忘親人遺物的和服,被斥責為「等不及分家產」,但放眼望去,全家族真正熱愛和服的,也不過就只有她一個人嗎?

《東京家族》是一個很容易被拍成流水帳的故事,而且不小心就會拍成很沈悶(這就是我對所有自命視小津為啟蒙導師等創作者最感冒的地方,小津比你們有趣一百萬倍,你們都不知道嗎?)山田洋次好像見縫插針似的,一直在翻拍的過程中放入「現代的觀點」(現代的觀點絕對不等於現代的文明產物),而這些觀點又回歸到家族人係關係的主題。探親之旅的目的,就是看看子女的現況、能否獨自生活,而不是批判對錯,這是導演山田洋次對日本傳統的致敬與緬懷。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