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的電影,看完之後不會記得劇中人名。奇妙的是,經過了四十八小時,我還記得《甜蜜殺機》的劇中人大名:王志毅、高依萍、草紙、俊偉、秦小姐、紅姐、愛情莊莊主......,而且我不需要上網複習、或做任何筆記。

《甜蜜殺機》絕對可以晉升「奇片」無誤。「奇片」,不見得會得大獎,也不見得會有多轟轟烈烈的票房,可是後人可以不斷重複收看、然後還是可以看到好多好多的梗,不會被時間所淘汰,只能歎為觀止。昆汀塔倫提諾的《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追殺比爾》(Kill Bill)都是「奇片」的最佳代表(以及影響力代表),提姆波頓執導的《蝙蝠俠大顯神威》(Batman Returns)也是「奇片」中的流行文化傑作,創造的人物形象甚至獨立於電影之外,不斷影響日後的大眾文化工作者。

你玩過「魔術方塊」沒有?分明只有六個面、六個顏色,偏偏可以轉出各種排列組合,上下旋轉是一種、左右旋轉是一種,橫的看、直的看,都是不同的風景。這就是所謂的「奇片」。

現在則多了一部,《甜蜜殺機》。

我不是在無限上綱吹捧這部片,我會用「歷史」的「宏觀」角度來看這部片。

猶記得大韓民國從1997年開始,實行「韓國電影復興政策」以來,原本在各方面都落後世界影壇的韓國電影界,開始不斷急起直追。他們不斷「複製」「模仿」各種好萊塢、或者港片的代表作品,甚至直接把香港影壇的幕前幕後工作人員,邀請他們加入韓片的陣容。於是你會看到黎明、張柏芝都拍過韓片。

但是這些「複製品」「仿冒品」的韓片,實在讓人很難下嚥,但是韓國電影工業必須靠著這樣「模仿」「學習」,然後才能走到「原創」、進而「超越」的地步。猶如三星的手機,從一開始有嚴重的iPhone風格,最後靠著Galaxy S3打下世界江山。韓國人的電影與手機一樣,後發要如何先至呢?當然要把最好、最厲害的通通學會,然後才能走自己的路。

在2001年,韓國電影終於拍出一部「奇片」,叫做《我的野蠻女友》。分明是愛情電影,卻沒有浪漫半死的劇情,只有女強男弱的戲碼,故意讓美女全智賢對著車太炫拳打腳踢,他們在本片做了所有、所有愛情電影男女主角都會做的每件事,就是沒有墜入愛河。直到最後,笑個半死的觀眾,才發現導演郭在容的安排,原來是在最後的大逆轉。原來美女與野獸的嘻嘻哈哈底下,也是隱藏著真愛,然後觀眾都被打動了。

《我的野蠻女友》,對於韓國電影工業的定義,就在於韓國電影終於停止了「模仿」「學習」,然後從中走出了「顛覆公式」、屬於原創的道路。從此以後,世人再也無法小看韓國電影,也無法不受到K-Pop的影響。

《甜蜜殺機》在許多層面上,就台灣電影工業而言,就如同《我的野蠻女友》之於韓國電影工業。《甜蜜殺機》乍看之下是警匪片,可是瞬間就像旋轉的魔術方塊,又變成搞笑片,等到你還沒坐定,又轉了一個樣變成推理片、愛情片、槍戰、飛車、音樂片、鬼片,幾乎你所有熟悉的電影類型,一下子全部出現了。搞笑不是高難度,但可以一邊搞笑,一邊嘲諷官僚也挖苦「電影」,甚至揶揄「愛情」,這真的需要些本領。

惡搞是容易的,但是要惡搞出個歪理,而且要從歪理中又能正經八百地推論出兇手,兇手的動機,然後還要交代南轅北轍的警匪拍檔怎麼破案,那就不能只靠惡搞。《甜蜜殺機》在瘋狂又變化多端的劇情底下,其實有非常清楚又理智的劇情推展,這絕對不是光靠鬼扯與瞎掰就能辦到的。就像真正會玩魔術方塊的人,不是亂轉,而是在轉到你眼花撩亂之際,突然之間,所有的顏色都歸位了!

而這樣的拍案叫絕,也不是只有某個電影工作人員的功勞,也不是光靠東扯西掰、死皮賴臉的劇本,而是每一個工作人員的投入。無論是劇本寫出了高雄的地緣關係,呼應著蘇有朋獨特的南部腔調口音,對照出林依晨認真演出詮釋「滿腔熱血」的菜鳥刑警,接著以此輻射出去的每個人物、每組人物,都有不同利益程度的搭檔(對立)關係,回到《甜蜜殺機》顛覆警匪搭檔喜劇的出發點,變成多層次的趣味。

好看的警匪搭檔喜劇並不常見,去年珊卓布拉克與梅莉莎麥卡錫才拍出了《麻辣嬌鋒》(The Heat),用女性拍檔顛覆常見的男性拍檔公式,沒想到《甜蜜殺機》又更上層樓,讓警匪搭檔喜劇注入了新的創意與奇想。

《我的野蠻女友》,後來被好萊塢買去重拍了。我想,《甜蜜殺機》也絕對值得被好萊塢買去重拍。

僅以本文,獻給所有參與《甜蜜殺機》的每一個工作人員,你們完成了一部「奇片」,讓往後無數的觀眾看著本片,不斷地拍案叫絕。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