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小到大,人人都會唱:「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現在回頭想想,歌詞好像有點不太符合現實,「整潔」「美滿」應該是因人而異。「可愛」「安康」與否,就端看用什麼標準。

跟家人一起生活的我,應該在「整潔」「美滿」的標準,不斷地上下游走,有時會及格、有時應該是被當。會上下游走的原因,因為家裡有頭「老貓」,換算成人的年紀,應該有六十六歲左右。這位「頑皮」「淘氣」的貓阿公,不開心、不爽,就會來搗蛋。會亂尿尿、會鬧生病,會自殘(獸醫說這是心理因素)。隨著四季的變化,貓阿公每天醒來一直到睡覺前,所堅持的事物,也會一直改變。

基本上,因為這頭貓太過「神經質」,敏感的程度應該是全家人之冠。人類與動物最大的習性差別,就是人的感官久了之後,就會被環境所「掩蓋」過去,「久而不聞其臭也」(意思就是說,在一個臭烘烘的地方待久了,你會漸漸聞不到臭味;換言之,如果人在一個「不對勁」的地方待久了,很多「陋習」也會覺得理所當然),可是動物不會。牠們本身的「獸性」,不是那麼容易被馴化的。

因為這頭貓實在太誇張,誇張到一個極致(例如六個小時會在家中同一個地方偷尿兩次),因此我只好跟著牠屁股後頭轉,看牠在打什麼鬼主意,想弄清楚牠的「惡習」是如何養成的。然後我得到很驚人的推論,只要家裡的情緒不對,牠就會開始發神經(還有,如果動物的世界裡頭,也發生「情緒不對」的時候,例如發情季節,牠也會跟著發神經。所以我的貓很忙,家裡的人情緒不對會發神經,動物情緒不對也要發神經)。

動物世界的發情等等現象,當然人類是管不著(畢竟我也管不到流浪貓或野貓),但是人的行為,會導致牠的「發神經」,那就是有趣了。

好比說,打開紗窗,但是關上落地玻璃窗(而且是不透明玻璃),這樣就會觸動牠的「警報系統」,開始進入「我要出去」的發神經狀態。會一直原地徘徊,然後亂叫,如果這樣還無法排解牠的「神經」,就會以搗蛋當做句點,也就是亂尿一通。

但我不是在檢討這頭貓阿公,因為我後來發現,會一直採到牠「情緒地雷」的,是家人,特別是我媽。我一直很想知道,他們為何會不相容。家庭主婦與一頭人類歲數六十六歲的貓,怎麼會不相容?還是他們用這種「摩擦」「衝突」的方式,在爭奪一家之主?

我的媽媽是個粗線條的人,在生活很多事情上都是「大而化之」的。她之所以「大而化之」沒有辦法太過細心(例如她覺得九層塔與蘿勒根本沒有差別,是同一個植物。你對義大利人講這種話,可是會爆發戰爭的。九層塔與蘿勒只是在生物的界定上屬於「同一種」,但不是「同一個」,這差很多很多),因為她有好多事情要操勞、要操煩(假使在某事上耽擱太久,就會導致後頭的進度全部塞車,所以一定要處在備戰狀態)。可是,我不太明白她的「需要操心的事項清單」,為何總是落落長,為何不能短一點。然後,我又發現,她的操心,就像貓的「發神經」,也就是在某些特定的時候,會被啟動。

像是,過年。農曆年是所有家庭主婦大展身手,同時也是提心吊膽的日子。這次農曆年她既是「大而化之」,卻又隨時像個要啟動的炸彈。這聽起來有點矛盾,一個「大而化之」的人,照理說應該「天塌下來」也不會在意,又怎麼會隨時處在提心吊膽的狀態?答案就是,每次只要一個事情剛剛著手,她就開始講下一個「待完成事項」。

而只要她一進入這個狀態,貓咪的「發神經」開關也會被啟動。你就會看到上了年紀的媽媽在唸「然後那個怎麼樣了」,以及一頭喵喵亂叫、原地走來走去的貓。這個農曆年,真是屢試不爽。

我沒辦法關掉貓咪身上那個「發神經」的開關,只好一直告訴我媽,「不要緊張」,然後她就會說:「我哪有?!」然後我就繼續問她:「啊,不然會怎樣呢?」

是的,慢了一步、慢了一拍是會怎樣呢?我們急忙的是在趕什麼進度呢?是趕進度給誰看呢?然後,我看到我爸。

我媽會變成「大而化之」的人,也是「一物剋一物」的下場,當然就是我爸。台灣光復那一年,我爸是小學四年級,從此可推論出,他受到日本文化與教育的影響甚大。因此,他是一個什麼事都要放在心裡的人。

以前瑪法達漫畫曾嘲笑「什麼事都要放在心裡的人」,「沒事在心裡放一堆存貨幹嘛?!」可是他被「教育」「洗腦」成這種個性、這種脾氣。他只說「過年要拜拜」,然後我媽就要變出他心目中該有的那些所有項目。基本上,很像我們在社會上遇到那種「說不出自己要什麼、但做出來之後又一直退、一直改、一直嫌的客戶」。

當你有一個「說不出自己要什麼、但做出來之後又一直退、一直改、一直嫌的客戶」,長期下來,你就不得不「大而化之」,因為你的待辦事項清單很長又很多,要用最快的方法解決掉眼前的那一項,然後立刻進入下一項。

吃年夜飯的時候,我爸還站著,因為正在上菜,他覺得每道菜都要出菜、上桌,他才可以坐下。可是他站著,其實給我媽一個很強烈的訊號:「菜還沒有好!菜還沒有好!」所以我媽就會變成更急。這是一種很糟糕的惡性循環,我強迫我爸一定要坐下,坐下來也是等啊!然後我告訴我媽不需要急,因為都買現成的外帶年菜,就一道道微波加熱就好啦,是在趕什麼?

神奇的是,當年菜全部端上桌,一家人開始坐下來吃年夜飯,本來躲在桌椅角落的貓咪(因為牠覺得亂糟糟的,很不安、很可怕、就啟動「自我保衛」裝置,先躲起來再說),溜出來,開始吃牠的貓食罐頭。而這個過程,牠神出鬼沒,都沒人發現。

我想這完全驗證我的理論。

但是當我跟我家人講這個理論時,當然我媽一直否認「我哪有急?」「我哪有敢?」,她只承認她是手腳快的人,但絕對不是「情緒上忙亂」的人。我想,她內心深處,一定還有其他焦慮的事,只是她還沒想到、也可能還不想講。

至於我爸,吃完年夜飯就「溜」出門,然後回到他平日跟親戚、朋友泡茶聊天的地方,「等很有可能會有人打來洽公的電話」。我完全不意外他會這樣,因為他從小受到的教育,是把「所有感受都藏起來的」,這包括他不可以對家人表示他的任何情感、情緒,他必須要離家(這樣就不會讓家人看到他任何不想洩漏的那一面)、追求表面的祥和,才會感覺自在。

而我,跟我爸完全顛倒。他對家人、外人,都是完全不表露任何情緒與想法,但我才不管那麼多,我對很多很多餘的表面工夫都直接表達出很無聊也很愚蠢的看法,我就是什麼都會講出來的啊(然後我覺得,我應該在這裡加上一句髒話,表示我的直言無諱)。

最後,那頭人類歲數有六十六歲的貓咪,牠還是繼續在搗蛋,還是有很多花樣。牠是全家最不被瞭解、也不想被瞭解的成員,我們只好從牠的行為,不斷推論回去各種可能的理由。到底是人類與貓咪的鴻溝比較大,還是家庭成員之間溝通的鴻溝比較大,這還真是個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