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句話是之前我在噗浪上說過的,但後來又跟網友更深入討論後,我決定寫下來。

吃飯誰不會呢?但仔細想想,哪些吃飯場合,其實特別有意義?舉例來說,家人一起吃晚飯,大家聚在一起,其實不只是吃飯,而是交換這一天的生活,表達彼此關心等。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可能要等到年夜飯,一家人才真的有空可以坐在一起吃。

這就是所謂「群體」的吃飯,家族聚餐往往就是大家一年碰一次面,無論是長輩的壽宴,或者哪位親戚的喜宴,吃飯只是過程,目的是交換彼此的近況。雖然說,現在Facebook也很發達,真正有認真、用心在觀察的話,其實倒也不見得非見面吃飯不可,只是Facebook上面朋友數量往往多過家人。

那麼,與人約見面吃飯,那又是什麼功能?我說的,不是見面吃飯討論生意,而是一對一的約出來吃飯見面。

麥當勞、三商巧福、頂呱呱......這些方便的速食店,價格實惠,的確是碰面哈啦的好地方。但說真的,這些地方一個人去吃也可以啊?!不是嗎?這些地方提供的功能,就是讓你(盡可能用最快的速度)填飽肚子。

所以如果要約人出來吃飯見面,目的是在於多認識對方一點,我不會選擇這些地方。可以在這些地方碰面,然後我會轉移陣地。

目的?我會趁機觀察對方,透過「吃飯」的儀式,想要與我分享什麼。

兩個人吃飯的目的就是在分享生活(不然大家各過各的、自己吃自己的,難道還會沒胃口,還是你需要別人餵你吃飯),透過選擇去什麼地方吃飯、吃什麼東西,其實可以充分表現一個人的喜好,以及對生活的敏感度。

比方說,我通常不會拖著頭一回見面的人去吃牛肉麵,無論那是多有名的牛肉麵。畢竟很多人都不吃牛肉,這種一頭熱的舉動就是一種不太必要的熱情。以此類推,有人也不敢吃生魚片,拉著對方去吃再高檔的日本料理,恐怕都沒啥意思。

況且飲食本身就是文化與文明的延伸,反應了每個地方,不同居住人口的習性。台灣的米就是跟泰國米不同,台灣北部的魯肉飯就是跟南部的不同,可以看到這一點、發現這一點的人,才是真正有在過生活的人。

所以,你要挑什麼食物與我分享,其實應該是在見面前就可以想一想的。

反之,真的完全不知道,或永遠去同一個地方的,那我通常就直接把對方慢慢列為拒絕往來戶。

我不是說一定要上館子,就算去逛夜市,好歹也知道每個夜市有哪一攤該吃、必吃、好吃的。如果無論去哪個夜市,永遠都在吃炸雞排,那還不如去吃麥當勞,因為都是同樣的道理啊!這就像是出國旅行,不肯吃當地的食物,堅持要上中國菜餐館,是很奇特的一件事,因為你知道那些國外的中餐廳不見得會有多道地,還不如不要出國;但既然已經身在國外,卻堅持拒絕入境隨俗,那又何必出門旅行?

我碰過永遠都要吃「重口味」的胖子,通常大家會以為胖子之所以會胖,應該起碼懂得吃。但很奇妙的是,這位胖子無論從南到北,就是要吃「重口味」的,只要是各種的酸、辣、熱騰騰的(從四川麻辣鍋到泰式酸辣),端上桌時最好是底下還有個加熱的酒精燈,分量可以奇大無比,就是美味。

然後發現吃來吃去,永遠都是火鍋,而且把所有各種不同的食材,最後通通煮成同一個樣子與味道的那一種火鍋。於是我明白了,這位胖子之所以會胖,是因為猛塞東西到肚子,卻完全不知道這些食物的來歷。

這樣的見面吃飯,其實沒有太多可以與人分享的。西洋俗諺說的好,「You Are What You Eat」,你不光是一個吃飯時囫圇吞棗的人,你的內在也是一個囫圇吞棗、塞了一堆亂七八糟的人。

這樣仔細回憶起來,我生命中那些「我寧願從來沒碰過」的人,其實在吃飯這一關上都犯了很多「死當」的錯誤;但我當時都很好心、也很白目地沒放在心上,果然後來造成了「這輩子寧願沒碰過」的下場。

寫在情人節前夕,僅以本文祝福所有吃情人節大餐的人,可以有一個真正能夠碰面吃飯、一起分享生活的對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