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到林憶蓮,有太多太多人,對她的愛,那是我比不上的。但是,我在偶然間買到她的日文專輯(雖然在此之前我已經非常喜歡她了)。

那是1994年剛退伍不久,在接觸第一份工作徹底失敗之後(是,我從年紀輕輕就「眼高手低」),參加日本旅行團,然後在最後一天的自由活動時間(不到半天吧),走到小急田百貨的唱片行,然後就去買了唱片。其實整個購物過程都是我有陰謀有計劃的,我想來日本的原因當然就是要買些難得的唱片。後來,林憶蓮的日文唱片也在台灣有發行,但那是過了一段時間。

一句日文都不會說的我,然後就對店員說「Sandy Lam」,然後對方就帶領我到我想要的CD架前,當然不用考慮就通通包回家了。
IMG_2729.jpg
1995年,〈Piece of Mind〉是林憶蓮在日本第二張日文專輯的首波主打單曲,老實說,我非常的驚訝,因為這是唱著英文爵士歌曲的林憶蓮!(再次突破了我們現在對她所有的那種期待)我覺得這就是林憶蓮最厲害的地方,很多歌手只能有一種歌路,可是她真的可以去嘗試各種歌路,而且都相當勝任(所以你這下真的知道,當我發現她被限制只能唱某一種類型的音樂時,「暴殄天物」四個大字從天而降的那種無奈了吧)。

IMG_2730.jpg
至於為何在日本發行的專輯,會用老外寫的英文歌、唱著爵士音樂,甚至標榜整個錄製都在海外完成?!我覺得這也是日本音樂市場一個有趣的地方,日本音樂工業大量地跟各種領域的音樂工作者交流,並沒有自我設限,所以才會產生老外Jero(雖然他外婆是日本人)也能在日本推出演歌專輯、登上紅白的現象發生。

 


IMG_2732.jpg
這首單曲雖然是標榜爵士風,但這張單曲收錄的多種混音版,又把整個面貌翻新了。專輯原版比較慵懶的氣氛,她的聲線引導著我們,配合薩克斯風,一路隨性地搖擺。但第三軌又多了點「鼓打貝斯」,第五軌更是有趣,把背景的敲打節奏放大,使得整首歌好像是歌手與樂手隨性地唱和、錄製完成。從這點來看,顯然日本唱片公司想把林憶蓮推銷給當地的成人抒情市場(預期這樣的聽眾會願意接受外來的歌手),我覺得如果小酒館放這條歌,迴響會很熱烈。


IMG_2733.jpg
整張專輯《Open Up》算是概念專輯,林憶蓮自己分別用英文與日文寫下她對專輯的引言,大意是希望在不分彼此的時代中,可以一起為了更好的未來努力,唯有透過彼此的心靈交流,我們才能成為更好的人,所以整張專輯就是她希望跟聽眾的分享的內心世界(好啦,這些都是我自己隨意翻的)。

專輯當中的幾首快歌都非常特別,林憶蓮唱快歌並不稀奇,在「都市觸覺三部曲」就唱過許多過癮的快歌。但這張專輯的快歌,在編曲上更有日本流行音樂的特色,鼓、貝斯、薩克斯風與合音疊起來,顯得更為飽滿,感覺把唱搖滾的元素,轉換到比較爵士的隨性發揮,跟她之前走舞曲風格的快歌,相形之下就非常的特別。


IMG_2734.jpg
工作人員更是網羅的各地的精英,黃韻玲貢獻了兩首歌,林夕還把小田和正(沒錯,就是那個寫日劇《東京愛情故事》主題曲的)的曲填上廣東歌詞,收錄在其中。Dick Lee的歌曲交給日本人奈良部匠平編曲,結果呈現一種類似梵音的影子。由於整張專輯都是在紐約錄製,因此對於期待一張非常日本流行音樂主流的人來說,這張專輯顯然不會讓他們很容易接受,但是過了這麼久,卻感覺很耐聽。

IMG_2736.jpg


IMG_2737.jpg

但林憶蓮顯然想透過這種跨國的工作模式,如同她在專輯的前言說的,她深信唯有不分彼此的心靈交流,才是成為更好的人的不二法門。與其說這是張討好日本樂迷的專輯,還不如說,這是一張用日語發音的「地球村概念」的專輯。我想,如果林憶蓮有天要把這張專輯的歌曲做現場演出的話,應該去Jazz或者藍調酒吧,會很有氣氛的。

糟糕,我好像寫太多了,看來我得把林憶蓮的第一張日文專輯留到另外一篇文章交代才行。

延伸閱讀:Sandy Lam與我(日文版):Simpl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