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規:留言請用痞客邦、Windows Live、Facebook、Google帳號、Yahoo帳號擇一登入,未留暱稱留言一律刪除。
新朋友閱讀須知,請點這邊。認識本人的「懶人包」(快速上手指南),請點這邊
2019再一次改版。

目前分類:漫遊‧五線譜 (2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前言:這篇是美國Yahoo!電影的訪問,我覺得很有意思,但可惜沒人要報導。所以,我就決定「不是按照全文每個字」的方式介紹它。
 
我只想談論我真正感興趣、真正有熱情的事物,沒有什麼動機與目的,就這樣。)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年,在YouTube點閱率突破3千萬人次(現在已經暴增到6千萬人次),居然是一個13歲女孩素人歌手Rebecca Black,演唱的一條歌曲〈Friday〉。但這首歌之所以火速竄紅,不是因為多麼「讚」,相反地,是因為被網友公認史上第一腦殘(Most Stupid Song Ever)。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部落格的開始,其實有一條歌,我會稱之為「地雷歌」。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引用自lovelysteve - 2010 Vote & Out 同志遊行(投同志政策一票)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不算是一篇「演唱會」紀實的文字,這是一篇向「寵物店男孩」致敬的文字。

(不,我不是在寫「寵物店男孩」樂團的歷史,我是在寫我聽他們的歷史。)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林育群在YouTube爆紅,然後很多人有不同的意見,當中有一個完全沒有搞清楚狀況、也沒有做好功課的人就跑來跟我吵架,於是我狠狠地反擊了回去。

吵完之後,我倒是可以寫我的看法。不,我沒有強迫你要喜歡林育群,我只是企圖在解釋這個在YouTube爆紅的現象。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打算不想在跨年這晚又忙來忙去(但後來還是得用電話與簡訊遙控一些事情),所以早就「計畫」好,參加蕭亞軒的小巨蛋跨年演唱會。

說真的,我不是Elva的歌迷,但在KTV演唱〈愛的主打歌〉是我幾個可以讓所有人刮目相看、跟著High翻的招牌表演之一。若說蕭亞軒的音樂有什麼特色,我倒是覺得這條歌的歌詞寫到一種「不美」「台味」,堪稱是她很吸引人的特色之一。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因為在YouTube看了U2的現場直播演唱會(我想我只看到下半場),等到一條我非常想聽的歌,〈One〉,所以決定寫下來我個人的感觸。

〈One〉是U2在90年代初期的作品,當時東西德恰好統一。所以這條歌也可以被很多重的解釋。但2006年U2與黑人靈魂歌手Mary J. Blige重新翻唱,變成男女對唱,這個版本是我最喜歡的,因為把原本就可以用很多重角度解讀的歌詞,又添加許多新的角度。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2001年,那年華語歌壇有三個新人推出,一戰成名。第一個是跟7-11辦理預購還送台港機票的蔡依林,第二個就是一發片就變成小天王的周杰倫,還有一個是孫燕姿。

孫燕姿的音樂是非常「特別」的,她唱很多情歌、也有很多一種現代人看破事情、很無奈、只好自嘲的一種心情(〈咕嘰
咕嘰〉)。不過,她的歌曲當中,描繪很多極端的(悲慘)狀況,佔了很多數,可是孫燕姿本人卻不是一個苦情歌后,她反而在唱這些很多灑狗血、情況有很悲慘的情歌之後,會有一種「我要站起來」的重新出發力量。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進入90年代,Aretha Franklin奠定的她的靈魂樂夫人(教母)的地位,大家都公認她的歌聲、技巧都是一等一的,但這也暴露出一個問題:一個被當代公認最優秀的歌手,可以跟上音樂的潮流,用新的曲風,表現她的才華嗎?如果不能的話,那麼無論多有才華的歌手,終究只能「演唱」老歌沾沾自喜,豈不是另外一種「跟時代脫節」的古董。

於是在1998年,距離整整有六年沒有發表任何專輯之際,Aretha推出了《A Rose Is Still A Rose》專輯,這張唱片從意涵、曲風,不光跟上了最新的趨勢,也把Aretha從出道以來至今的歌路形象,做了一次統整之後,規劃出新的方向。整張唱片都以「女性自覺」為前提所譜寫的歌曲,也許這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如果回頭去聽Aretha從出道以來的歌曲、她所給人的印象,那種渾厚、強力的靈魂女聲,其實「女性自覺」一直都是她的特色(強調女人本色的歌曲比比皆是),只是從沒有被拿來轉變為一種正面、積極,面對逆境不願屈服的形而上,往往都是隱喻的手法帶過。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60年代唱到70年代,Aretha在80年代雖然不是排行榜的常客,可是她有一個很厲害的唱片公司老闆,Clive Davis(也就是後來創辦J Record的那位)。我想Clive帶領著Aretha不僅繼續發揚她那種丹田渾厚的唱法,也很巧妙地讓她跟當時最in的流行音樂結合,這張精選輯我只能說橫跨14年,每條歌都是經典中的經典。事實上,這是我買的第一張Aretha Franklin唱片,但真的超級好聽的。

DSC06534.JPG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去年的葛萊美獎,當大會安排碧昂絲出場,介紹另外一位巨星Tina Turner的時候,她說「搖滾樂的靈魂夫人」,這句話觸怒了Arertha Franklin,認為碧昂絲講話沒大沒小,因為「靈魂樂的第一夫人」(Lady of the Soul)應該是她才對。最後碧昂絲的老爸出面道歉,因為女兒只是按照大會提供的腳本發言,真的沒別的意思。

從這個小故事來看,你就知道Aretha真的是「很大牌」,但樂壇也只有她真的可以這樣大牌。因為她資深、實力好,也真的是歷經各種音樂流派演變,無法把她擊倒,她反而游刃有餘。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電影《不能說的祕密》當中,周杰倫與桂綸鎂,因為一首老歌〈情人的眼淚〉,有了穿越時空的感應。

影片所使用的,是原唱人姚蘇蓉的版本,但我要說的,是Dick Lee替林憶蓮製作的那個版本。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聽了方大同的《橙月》,讓我忍不住想到Babyface,一個以「簡單」為概念,以「和聲」創作出許多跨界的變化,把R&B帶到一個抒情風格的時代。

Babyface製作的歌曲,其實是「和聲」最好的示範,換言之,「和聲」可以加分。以瑪丹娜的〈Take A Bow〉為例,當瑪丹娜唱到「What A Lonely Star」,Babyface的和聲唱的是「What A Lonely Star You Don't Know Who You Are」,前者是第一人稱,後者是第三人稱,一首歌曲因此有了兩個不同的觀點,卻又彼此呼應著。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底R&B(Rhythm and Blue 節奏藍調)該有怎樣的變化?從周杰倫以來,大量混入東方元素、不太講究咬字的唱法,以及在一首歌當中變換音調,這些都是華語流行音樂常見的作品。但,難道R&B就只有這一種表現方式?

方大同的出現,恰好把R&B又重新定義了一次。應該說,回到「簡單」的那個層次。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始終很納悶,為何張雨生這張專輯的注目度始終如此低?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音樂聽多了,很容易就發現某條歌跟某條歌很相似。廢話不多說,現在我就來「示範」。

首先是Bobby Brown唱的〈Good Enough〉,此人就是惠妮休斯頓的前夫。根據維基百科的註解,該曲收錄在1992年8月發行的Booby專輯當中。這裡有兩個連結可以讓你收聽,第一個是在夏威夷拍的MV,第二個是從電台播放中轉錄下來的版本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erb Ritts(你可以稱之為赫伯萊茲),是一位時尚攝影師,他拍過無數膾炙人口的時尚照片,也常與唱片工業合作。他是同志,罹患愛滋病,最後於2002年辭世。如果你想多了解他,這是他的官方網站

但Herb一生拍過的名模、名人無數,我想說的是,他所拍過的天后們。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果說《Open Up是一張用「英文」當作思考邏輯的專輯,那麼在1994年推出的這張日文專輯《Simple》,應該就是百分之百用日本流行音樂邏輯製作的產物。從包裝、編曲、主打,都是以日本流行音樂工作從業人員的邏輯出發,這樣的結果造就了一個非常「日本化」的林憶蓮(因為我不懂日文,無法判斷她的日文發音是否正確)。但這些歌曲,若不明講,還真的以為是日本哪個女星開口唱的,那樣的動感(這裡的動感是日本流行歌曲的編曲模式,用薩克斯風、小號喇叭、貝斯、鼓,去串起那種很快節奏的旋律。你說對了,歐陽菲菲的日本快歌就是這種公式最標準也是最好的範例)。

IMG_2741.jpg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