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規:留言請用痞客邦、Windows Live、Facebook、Google帳號、Yahoo帳號擇一登入,未留暱稱留言一律刪除。
新朋友閱讀須知,請點這邊。認識本人的「懶人包」(快速上手指南),請點這邊
2019再一次改版。

目前分類:激賞 (6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話說第88屆奧斯卡獎入圍名單一公布,就被嫌「奧斯卡好白」(Oscar So White),意即入圍作品只有白人、缺乏有色人種、其他族裔的電影人。相當諷刺的是,在這一片「奧斯卡好白」的驚呼聲中,描述一代爵士女伶妮娜西蒙生平的紀錄片,《妮娜西蒙:女伶的靈魂》(What Happened, Miss Simone?),卻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偏偏她的一生都被嫌「太黑」。而這齣紀錄片的開場也十分有個性,分明是妮娜西蒙的復出演唱會,她坐在鋼琴前,緩緩對台下說,「我今天不是來唱歌的...」
這就是妮娜西蒙,一輩子都給人「難以捉磨」「驚世駭俗」的前衛印象。但是這些刻板印象其來有自,往往是反應出她成長過程中的種種辛酸,特別是她的膚色。因為被嫌太黑,所以儘管她努力學習古典鋼琴多年、也被視為表現突出,但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卻拒絕了她的入學申請。為了餬口,她開始在夜總會彈琴獻藝;在旁人的建議下,開始自彈自唱,就這樣糊里糊塗闖入了爵士音樂界。
她說當年出道,還有人嫌她太醜,嘴唇太厚,總之就是一個「土」。於是她取了一個充滿濃濃異國風情的藝名,西蒙(這兩個字還要用法文發音)這招似乎讓她異軍突起,把原本被嫌棄的土味轉化為難以猜測的異國風情,就這樣歌曲被香奈兒香水選上廣告歌,開啟了妮娜西蒙事業中的第一個高潮。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個人,也許你該認識,他叫做馬克米勒(Mark Millar)。馬克是來自蘇格蘭的漫畫家,從替漫畫編劇開始做起,然後在DC漫畫逐漸嶄露頭角,負責過好幾個知名漫畫人物的故事主線。之後離開DC漫畫,開始與漫威(Marvel)的合作。這當中最知名的代表作,就是在2006年發表的《內戰》(Civil War)故事系列,就是讓《復仇者聯盟》(The Averagers)的各路英雄好漢,分裂為敵對陣營,互相大打出手。目前這個故事,已經被改編為電影《美國隊長:英雄內戰》(Captain America:Civil War)的劇情主軸。

但是馬克米勒最顛覆的,就是他跳脫漫畫產業既定成規,改打自己名氣的作者牌,所推出的《刺客聯盟》(Wanted)、《特攻聯盟》(Kick-Ass),這兩部漫畫先後被拍成了電影,打響了他在好萊塢的地位。因此當迪士尼併購漫威,逐一把之前賣給其他電影公司的漫畫人物版權收回之際,馬克米勒被福斯電影聘為該公司的顧問,負責福斯拍攝的漫畫電影,像是《X戰警》系列等。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的萬物論》,根本是拍給喜歡追逐名人隱私的台灣媒體,以及閱聽大眾看的吧?!這部片在演什麼呢?嗯,一個得到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與第一任妻子的婚姻。

沒看錯,關鍵字就在「第一任妻子」,所以你可以推斷,故事的男主角有「離婚」,有「離婚」就一定代表「有外遇」,「有外遇」就代表一定有「小三」,有「第一任妻子」就代表有「第二任妻子」。那麼既然有「小三」,也一定代表這個妻子外頭有「小王」、「偷人」。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的武林》,恰好在近期好萊塢不少受到80年代香港動作片影響的作品當中,是一個突出、閃耀的功夫片。因為當好萊塢這些作品明顯受到吳宇森與周潤發一系列合作的港片所影響,《一個人的武林》則把格局拉到更大,成為向香港歷來幕前幕後功夫電影、武打電影、動作電影的致敬。不僅如此,《一個人的武林》在故事結構上,還反過來從好萊塢擅長的驚悚、殺人魔題材取經,變成了一次東西融合的實驗。

導演陳德森從編劇蘇照彬創作,類似《火線追緝令》(Se7ven)的連環殺人魔電影得到靈感,因為受到題材限制,於是轉化成《一個人的武林》的故事背景。因打死人入獄的武術高手夏侯武(甄子丹飾),向警方表示,願意協助重案組總督察陸玄心(楊采妮飾)協助辦案,企圖偵破連續兇殺案件,找出各路武術高手紛紛被打死的真相。而每一個看似毫無關連的受害者,經過各種蛛絲馬跡的拼湊,他們發現要面對的不是一個殺人魔,而是一個想成為武林至尊的功夫高手。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私刑教育》是相當有意思的一部片。

在大城市中,有一個深藏不露、但其實身手矯健(更正確地說,「身手無人能敵」)的刺客高手,卻寧可放棄過往,隱姓埋名,過著平凡的生活。直到某一天,一個女孩(少女)的出現,一切都變了.......。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捍衛任務》(John Wick)有很大的趣味(魅力),是建築在基努李維(Keanu Reeves)身上。這位其實台詞說的「悶悶的」「呆呆的」,幾乎沒有什麼「抑揚頓挫」可言,但憑藉自己的外表、還有身手,自己構築出一條很特別的戲路:話少、動作多。這個特質在《捍衛任務》完全被發揚光大。

更有趣的是,這是20年前基努李維主演動作片《捍衛戰警》,把年輕警探傑克,詮釋成一個甚少廢話(連搭檔跟他打屁,他都言簡意賅)、渾身熱血衝勁、勇往直前、不放棄、不罷休的人物。對了,《痞子英雄》的趙又廷就是這樣的銀幕個性。《捍衛戰警》把基努李維,身為一個演員上的缺點,轉變成角色上的優點與特色(就像《駭客任務》把他的特色,轉變成常常在目瞪口呆、所以話不多的尼歐)。20年後,《捍衛任務》再一次放大這種「話少」特性,轉變成另外一個風格。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電影《總鋪師》裡頭,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缺點、都會出錯,如果你的道德感或正義感,太強,那麼,你的眼中這些人一點都不可愛。

小婉師其實是個「天妹」(時尚圈混不出個名堂,跟著老爸蒼蠅師也混不出個名堂);澎風嫂是個提得起、放得下,可惜光說不練的歐巴桑;料理醫生葉如海坐過勞、開口說話就破功;召喚獸也不見得每次出擊都管用,還會打破祖傳醬油;「討債集團」水腳A與水腳B,從頭到尾就是「詐騙集團」;虎鼻師年紀大了、腦袋不管用了,還會偷摸鄰居一把;外籍看護蘿絲米是個「黑柑裝醬油」,一直大智若愚,要等到別人拜託了,才願意出手相救。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的「鬼屋類型」電影,行之有年。故事往往不脫「一家人搬進了新買的房子,住了一陣子發現一些怪事,最後發現屋子裡頭有阿飄,人鬼殊途,只好倉皇逃出」。看多了,你就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只是等著無辜的一家人如何領悟。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氣好的話,每過個幾年,會碰上自己完全沒預料到、但會特別精采、難忘的電影。今年運氣不錯,一開春就碰到了,這部片是《阿嬤的夢中情人》。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的,《寒戰》是近十年香港最好看的電影;但更不可忽視的是,《寒戰》也是香港近十年最好的劇本。

首先,請不要以為這部片,是關於「體制內衝突」、「雙雄對決」之類的。因為後半部還有佈局,前面只是引子。與其說這部片是警匪片,還不如說有如《奪魂鋸》一般、是編劇與觀眾在鬥智的電影,只不過出手解謎的,是警務人員。被狹持的,也是警務人員。於是觀眾才會被帶入了香港治安機構,從上到下的完整體系。相較於以往香港拍攝的警匪動作片,《寒戰》最大的特色就是「由上到下」,涵蓋了每一個警務單位。如果原本對香港警務體制不熟悉的人,看完之後真的可以徹底瞭解其運作機制。這裡面有交警、EU衝鋒隊、飛虎隊、CID重案組、以及隸屬於警務處的行動小組,管理警務處的保安局,還有負責香港所有公務單位是否有所缺失的廉政公署。以往這些單位,都獨立成單一影片劇情,卻甚少有機會以通盤的方式敘述。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最偉大的電影呢?可以流芳百世?可以影響觀眾立定志向?讓人感動落淚?這些都算。那麼,如果有一部電影,可以救人一命,還真的救了六個人,那也算吧。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時候會反問自己,那些讓人感受最深刻、最被打動的愛情電影,應該會有怎樣的輪廓與面貌。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假使我們想要替近年的台灣電影,找出一個輪廓,或者歸納出一個樣貌,會很容易發現這些元素:三太子、雞排、廟會、幫派、原住民文化等等。這些形而上的元素,讓創作者,以及觀眾很容易「界定」台灣。會有這樣的原因,一方面是創作者長期觀察台灣社會的結果,但另一方面,卻也暴露出某種創作文化的盲點:如果所有的台灣電影,都在這幾種元素上打轉、大作文章,那,看一部豈不等於看過全部?!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久很久以前,台灣電影有一股創作的風氣,後來史稱「台灣新浪潮電影」(也簡稱「台灣新電影」),有別於之前的「三廳式愛情文藝片」(「三廳」意味著劇情都發生在飯廳、客廳、咖啡廳),這類型電影強調的是「寫實」,以便反應台灣社會當下的脈動。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中情局IMF小組的幹員伊森,這些年的職場生涯,大約可以如此形容:「(三不五時)奉命到外地出差,然後遇到扯後腿的變節同僚(捅出的麻煩),背黑鍋後只好自力救濟(解決變節同僚留下的爛攤子),儘管被冠上『叛徒』的罪名,但最後洗刷自己的冤情,伸張正義。」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在2011年11月13日看了《魔球》這部片,但,一直到了現在,我才能把電影帶給我的感受,真誠地寫下來。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隔一些年,總有一部無法被歸類、也沒辦法單純描述為愛情電影的愛情電影,擄獲了我們的心,成為愛情電影的經典。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會把《翻滾吧,阿信》,與電影製片李烈之前所監製的兩部作品《艋舺》、《窘男孩》,看成一種對台灣特定時空的致敬與記憶。曾在《九降風》結尾,以用張雨生唱的〈我期待〉,點出了民國90年代初;在《艋舺》,一場舞廳跳舞響起譚詠麟的〈愛情陷阱〉,喚起許多人的民國70年代青春。到了《翻滾吧,阿信》,則有更多屬於民國80年代的印記,在影片中出沒。

文章標籤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