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愛的萬物論》,根本是拍給喜歡追逐名人隱私的台灣媒體,以及閱聽大眾看的吧?!這部片在演什麼呢?嗯,一個得到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與第一任妻子的婚姻。

沒看錯,關鍵字就在「第一任妻子」,所以你可以推斷,故事的男主角有「離婚」,有「離婚」就一定代表「有外遇」,「有外遇」就代表一定有「小三」,有「第一任妻子」就代表有「第二任妻子」。那麼既然有「小三」,也一定代表這個妻子外頭有「小王」、「偷人」。

然後這個男主角居然是罹患「運動神經元疾病」,也就是俗稱的「漸動人」。我的天啊,得到「漸動人」這種不治之症居然還可以有「外遇」,拋棄「糟糠之妻」,最後居然「離婚」!拿著諾貝爾獎搞外遇真的是太可惡了!然後這個人的老婆也竟然趁老公生病不能動時「偷人」,所以一定是「守活寡」!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如果人在台灣,一定會被媒體跟大眾,活生生扒上好幾層皮。但是,《愛的萬物論》即使具備了所有灑狗血的八卦橋段,卻完全不是一部灑狗血的電影,即使男主角的生平、所罹患的疾病,以及病發後不屈不撓的意志力,都已經具備了許多灑狗血的本錢。

《愛的萬物論》非常巧妙地,以持平的態度(這也可能是霍金本人在從事物理天文學研究時所持的態度,對於各種理論抱持可能,但也以謹慎的心態面對),看待一段婚姻的多種面貌。不僅交代了霍金與第一任妻子潔恩(Jane)從相遇、交往、成婚,一路到最後兩人緣盡而分手,也描繪了男女本來就大不同的「真實樣貌」。

霍金念的是理科,潔恩念的是文科;霍金是無神論者,潔恩則有虔誠的宗教信仰。就是完全的截然不同,才會彼此吸引。霍金在病發後從「坐著下樓梯」,最後不得不像個小嬰兒般、被人抱上抱下,只能睡在一樓的客房。在他拿到博士論文的慶功宴上,親友開心地大啖牛排,可是他只能吃「切的碎碎」的食物,而且還要等妻子有空時餵他。

潔恩生了小孩、照顧家庭,她有自己主修的文學論文要寫,但霍金起居不便,都需要她照顧,加上小孩陸續問世,潔恩扮演母親的身分遠多過妻子。當全身行動不便的霍金,唯一能與小孩互動的親子關係,就是坐在電動輪椅上橫衝直撞、把客廳撞到亂七八糟,潔恩只能忍耐滿屋子小孩的尖叫,一再重複收拾與善後。

當然英國人的八卦功力,也不是等閒視之。霍金的好友問他,「你這樣怎麼有辦法生小孩呢?」霍金只是氣定神閒地回答:「男人的本能啊!」潔恩生了第三胎後,自己的媽媽把她拉到一邊要對質:「我要知道小孩的爸爸究竟是誰。」

霍金與潔恩努力想維持一個正常的家庭,但,他們從來就不是一個正常的家庭。或者說,這個社會給他們設下的障礙,遠遠比正常人要面對的還要難。

科技可以解決霍金的身體機能衰,電動輪椅可以代步,電腦發音可以替他說話。然而無法跨越的,是人際關係中,那個神祕如黑洞的鴻溝。觀眾看到了霍金即使身體不便,還是興致勃勃看著《閣樓》雜誌,只有他的看護明白霍金即使德高望重,他還是有最平凡的一面。觀眾也看到了即使潔恩「忍耐又有恩慈」,但她想要的家庭生活不過是「全家一起去露營」,而這是霍金不可能做到的。

愛是宇宙最神奇的力量,所以他們可以組成一個家庭。愛是宇宙最神祕的力量,所以他們無法繼續維持一個家庭。

《愛的萬物論》用持平的態度與觀點,平靜看待這個「愛的故事」,反而讓觀眾察覺到生活當中,許許多多的波濤洶湧,都是來自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零碎片段。無論是飾演霍金的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或者飾演潔恩的費莉絲蒂瓊斯(Felicity Jones),拿出了高難度的表演水準,他們不是在扮演不食人間煙火的金童玉女,反而詮釋被諸多有形與無形障礙所層層綑綁的世間男女。

當霍金把《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的初稿用電腦列印出來,潔恩看完最後一頁,很欣慰地認為老公終於妥協、相信世上仍有上帝,霍金卻說自己無神論的立場從未改變。潔恩忍不住說:「你就不能讓我高興一下嗎?」

霍金妥協了,接下來卻說,自己受邀到美國演講,已經與看護計畫好前往。潔恩很訝異,這種事情以往霍金總是會跟她先討論,為何這次如此突然。然後她明白,兩人之間的鴻溝早就存在許久,只是他們終於肯面對了。

《愛的萬物論》是一部完全不「神話」任何一個人物,也拒絕變成一部傳記電影,但也不淪為販售名人隱私的八卦爆料。愛情從來不該簡化,更不該因為媒體與大眾窺視名人八卦的習性而簡化;如果你願意專注觀察,才能明白愛情的複雜與多變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eve 偉 的頭像
    Steve 偉

    看東看西 想東想西 by Steve偉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