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些電影標榜只為藝術服務,不想被牽扯入政治。有些電影恰好顛倒,就是有強烈的政治訊息,《硫磺島的英雄們》就是一例。

同 樣是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搶灘登陸,史匹柏的《搶救雷恩大兵》開創了戰爭片的手法,大量的抽格技巧運用在血腥的交戰場面。《硫磺島的英雄們》也有這些,但這 不是重點。對於出身西部片、演過無數次英雄的克林伊斯威特而言,描寫英雄氣概不是他感興趣的事,他反而重點放在「拆穿」英雄氣概。他故意不按照時間順序, 不同的第一人稱的主觀敘述,讓觀眾一開始還不容易抓到重心,弄不清楚這是誰的主觀觀點。史匹柏一次就把登陸搶灘說清楚,這部片卻不要。

到 了影片後半部,導演的動機慢慢浮現。真正經歷戰火的老兵,是永遠不誇口自己如何英勇,也不會像《搶》片的主角年年跑去人家墓前上香。被吹捧為英雄,比戰死 還難過,然而當事人卻不得不這樣做:「也許他們為國效命,但真正讓他們撐下去的,卻是身邊的兄弟。」看到這裡,你的心都碎了,眼也哭了,但這還不是克林伊 斯威特的重點。因為只要你當過兵,才不需要任何導演告訴你當兵有多無聊,你比他們都瞭。

重點不是批判大美國神話的虛無, 也無意指控從軍的無奈,搖旗吶喊反戰口號,原來這是一個兒子對父親的愛。他永遠不知道從軍的父親為何沉默不提當年勇,不知道父親有很多事總是不說,因而有 時會懷疑父親的愛,直到他自己弄清楚來龍去脈。沒有說出來的,其實是超越一切的親情。對兒子而言,他們扛起來的不是一面國旗,而是「父親們的旗」(電影英 文片名直譯)。只有當兒子領悟了父親經歷的痛,才能明白父親對自己的愛。

我不能說這是最好的戰爭片,有很多片把戰火的殘酷、戰役與戰術的運用,拍的更為淋漓盡致。但從戰爭歷史中重新解讀意義,那的確需要人生歷練的智慧才能辦到。克林伊斯威特再次把他的年齡,變成膠捲背後無人能超越的動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