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旅 程進入終點,但在抵達機場之前,還是有參觀行程。


當然出發前要吃早餐。

然後就去新加坡的國家博物館。大家聽到博物館都感覺「興趣缺缺」,加上新加坡是個很年輕的國家,有什麼偉大的歷史或非看不可的古蹟嗎?

但這間博物館卻給我不同的想法。就像大多數的國家級博物館一樣,這邊也是利用古蹟去改建的,然而全世界所有利用古蹟改建的博物館,都碰上問題:營運博物館 所需的現代科技跟古蹟建築不相容。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法國的羅浮宮想出了擴建方案,把各種機電設備以及服務旅客的設施,放在羅浮宮廣場前的地下,而貝聿銘設計出絕頂聰明的點子─以一個玻璃 金字塔照在正上方,讓光線可以進入,然後讓新的建築與原本的古蹟可以在視覺上融合,達到共存的效果。

這個點子似乎對大家造成了啟發,許多各地的博物館也紛紛效尤。起碼在新加坡,我就看到以貨倉古蹟改建的克拉瑪頭,在2003年重新出發後,把房子的外圍裝 上了透明玻璃與鋼骨,好讓夜店的氣氛變成一種視覺上的穿透,更能吸引街邊的遊客。


至於新加坡博物館,也在去年改建完成。沒錯,新的建築物都是玻璃與鋼骨的組合,巧妙地把整個原本古蹟建築的展覽空間變大了。


這就是整個整建後的新中庭,寬敞的售票服務等等都在這個玻璃帷幕底下。而這個吊燈是有玄機的。


看起來是一個引導遊客進入主建築物的吊燈。


但時間到了,吊燈會開始擺動。


原來是不同的時間,例如整點的五分鐘、或十分鐘,吊燈會有不同的搖擺方式。所以光看吊燈搖擺,就可以知道現在是幾分了,變成另類的時鐘。這是一個威尼斯雙 年展的藝術家的創意,非常的妙啊!


這是該博物館的鎮館作品,一個用印尼傳統印花去製作的大衛雕像,有兩層樓高。當然囉,大衛的陽具也非常的大(這點對某些人非常的重要,哈)。


因為新的玻璃鋼骨建築,讓博物館有新的明亮的中庭。


新舊建築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製造出原本古蹟建築物沒有的寬闊感。


新加坡博物館還有一個很好的地方,就是以條碼門票,讓遊客參觀的時候,在每個展覽廳門口刷一下,就能入場。也就是說,這裡沒有一個「收票處」。如此一來, 就算你不買票看展覽,你也可以盡可能地在博物館的公共空間內自由走來走去,間接提升博物館跟大眾之間的距離,打破了大家印象中「一進去就要買票,那還不如 不要進去」的迷思。

此外,這邊的展覽雖然算不上偉大、深度,但我喜歡策展的互動性。很多展覽品的解說,都製作成歡迎遊客碰觸多媒體的螢幕,甚至有用抽屜的方式,鼓勵大家去拉 開抽屜瞧一瞧裡面的展覽品。還有一個就是聲音的運用,走到不同的展覽主題,會場就有該處主題的音效,非常的身歷其境。

官方網頁: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