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有從你這邊得到,像你給他的那樣的體貼。
我想到是我那年,2000年去一個大公司上班時,碰到的狀況。公司的高層主導了一個新的事業單位,一個合資的事業單位。因為是兩個金主投資的關係,所以這個公司,是一個全新的、獨立運作的事業。
但很弔詭的是,雖然是兩個金主,可是,股份佔得比較多的,其實是對方那間公司。於是這個所謂應該獨立運作的事業體,理所當然地把辦公室選擇在跟對方那間公司的隔壁,當鄰居。
很有趣的是,這個新的事業體的業務內容,跟我所屬的單位百分之百重疊。可是,新的事業體擁有的資金,人力,物力的規模,卻是我這個不到五人的小單位,很多很多倍。
也就是說,好像小蝦米碰上了大鯨魚。唯一特別的是,大鯨魚居然是我的公司自己去製造出來的:我上班的這間公司,讓我跟我所屬的單位,陷入了一場不公平的競爭(殊死戰)。
這個邏輯到現在我還是沒搞懂,我唯一能搞懂得是,我得想辦法活下去,做出成績來,不然我就等著被取代(裁員)。
然後我公司的高層安慰我,其實兩邊可以合作。但是怎麼合作啊,這個新的事業體人多勢眾,我真的很想知道,他們哪樣事情需要我的才華或勞力貢獻:我看我被吃掉比較快吧。
於是我就陷入了一個越做越累的狀況,最後我也真的自己遞出辭呈(心力交瘁的那種狀況)。很詭異的是,在我離職沒有多久,這個新的事業體,因為規模太大、人太多,虧損很大,在看不出未來的前提下,就這樣倒閉收掉了。
所以搞了半天,根本就不該花大錢去弄這個新的事業體,因為所有的業務,讓我跟我所屬的單位去做就好啦!我們編制少、人員簡單,成本才低,還比較有可能賺錢回本呢!
在這整個過程中,最讓我難以忍受的是,那位主導此一事業體從集資、籌備、正式推出營運的高層,不斷地跟每一個人(包括反對最力的我在內),重複地強調此一事業體的好處跟遠景。用比較白話的方式去解釋,就是「西瓜偎大邊,你現在不靠過來,往後你也會後悔。」
當然囉,就是因為這顆西瓜太大,結果整個沉到海裡浮不上來,而所有當初講的那些好聽的冠冕堂皇之辭,都沒人要查證是否有任何的真實性。
那是我生平頭一次,發現,「哦,原來為了某種利益,人可以空口說白話,也可以做出種種違反倫常的『體貼』行為。」這裡指的「體貼」,就是那種「你什麼都沒有,但是別人都有的福利或好處」。是的,我依舊清楚地記得,當年這個新的事業體,雖然業務內容跟我所屬的單位百分之百的重疊,可是他們的辦公器具、裝潢、使用的電腦、還有對外的各種企業識別符號、乃至於跟外面打交道的時候,總是不忘加上讓自己光鮮耀眼的形容詞(就是「我們是一個資本額多少的公司,我們打算在多少年內做到什麼規模」等等)。
我看了真的很不平衡,為什麼他們工作就有那麼多的資源、那麼多的福利,而我幾乎是要赤手空拳在奮鬥?!
寫了那麼多職場不愉快的回憶錄,其實我這篇是政治文咧!看到這裡如果有上當的感覺,可以快點離開,哈哈!
這篇文章的開頭,「我從來沒有從你這邊得到,像你給他的那樣的體貼。」,其實你代表的是馬英九,他代表的是陳雲林(為了兩岸對等且不涉及任何政治立場或意識的前提,我把所有的官方稱謂都拿掉了)。我是說,任何會讓陳先生有「反感」「不舒服」或者「違反兩岸對等且不涉及任何政治立場或意識」的元素,都在這次的訪問與會面當中被「拿掉了」。
或者我們可以說,被「擋下來」。因為有很多人想要用「嗆聲」的方式,來表現他們對於這次訪問與會面的意見。
當然,遠來是客,待人親切一下也不會少塊肉。但是,如果今天來的是歐巴馬呢?
我想,最基本的是,一定不可以喊人家「黑鬼」,因為這樣太不禮貌也太落伍了。所以萬一歐巴馬來到本地訪問,對他喊這兩個字的人,應該都被「驅離現場」。
不過等等,如果不該對歐巴馬說這兩個字,也絕非只是因為他恰好來本地訪問;而是這兩個字本來就不該用,那是一種對人的侮辱與傷害,對種族的歧視與偏見。
所以我的意見是,如果真的有很多事情或很多話,之所有不該對著陳雲林說,那不該只是發生在「他來本地訪問」的時候才要被禁止。
今天就算他沒有來本地訪問,也一樣該被禁止,不是嗎?
但這些事情卻只有在他來本地訪問的時候,才被禁止;因為體諒到這會對他造成「困擾」(或者就是因為他不喜歡這些事情),所以不可以做,對他展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體貼。
我很納悶這樣的體貼,為何平日不能發生在本地生活與居住的你、我身上呢?
為什麼這樣的體貼,只發生在他身上?
不能把這樣的體貼,也分一點點給我?
(看,我在上述文章中還巧妙地避開了「台灣」兩個字,我有沒有很體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