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5年的暑假檔應該會成為後世研究的一個檔期,這個夏天瀰漫著一股有趣的「懷舊」風潮。但又不是單純地把老事物拿出來「懷舊」「憑弔」了事,而是以「懷舊」為出發點,加入不同的創作動機與觀點,於是讓「懷舊」的風潮混搭出新的視野與觀點。

《玩命關頭7》(Furious 7)因為主角保羅沃克(Paul Walker)的意外喪生,在不更動拍攝完成的影像前提下,留下一個出乎意外與催淚的結尾,把電影從單純的商業續集電影,拉抬到致敬的格局;《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 Fury Road)用力踩出30年前遺留下的格局,兼具「翻拍」「續集」與「重新創作」的三種策略切入,意外地成為顛峰之作。《侏羅紀世界》則有別於之前兩部續集的作法,又把故事拉回到第一集發生的「努布拉島」(Isla Nublar),把主題樂園的格局「升級」「擴大」,一邊「懷舊」、一邊「創新」。

當然很多人會說,故事某種程度是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的「翻拍」或「重蹈覆轍」,但創作者的「弦外之音」,不就是在警告觀眾,「人類就是一種不斷在『重蹈覆轍』的動物嗎?不像《侏羅紀公園》當年要花費好多篇幅,交代如何複製出絕跡的恐龍,這次《侏羅紀世界》幾乎沒有替觀眾上「生物基因與科學課程」(但是觀眾若留心的話,可透過片中小男孩格雷的碎碎念,知道這次的恐龍基因複製技術,已經不是第一集設定的「挖掘琥珀」「從琥珀找到吸恐龍血的蚊子」,而是直接分析恐龍化石的組成成分,找到複製恐龍基因所需的關鍵蛋白質,這就是22年前vs. 22年後電影敘事風格的最大差異),直接就進入一幕幕令人驚奇、刺激的「主題樂園失控記」。

但隨之復活的,並非只有恐龍。真正靠《侏羅紀世界》重返「世界之顛」的,是那個曾經被視為好萊塢金童,「發明」暑假檔的那位當今好萊塢大老,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是也。 

40年前,電影是沒有所謂的「暑假檔」,當時暑假就是流行到戶外戲水、踏青、夏令營,沒人想要進戲院看電影,因為這簡直浪費大好時光。但是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大白鯊》(Jaws),不僅成為第一部在暑假上映的賣座電影,把原本的冷門檔期炒成兵家必爭之地,也開創了「怪物╱災難電影」的熱潮。

那是1975年的往事了。

隨後史蒂芬史匹柏與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聯手制霸了暑假檔,他們知道該在暑假檔拍出哪些商業電影,要講哪些故事,要吸引哪些觀眾進戲院,他們也知道該提拔哪些電影人、製作哪些電影,不斷擴張他們在暑假檔的勢力。從1981年《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2年《E.T. 外星人》、1984年《魔宮傳奇》(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史匹柏自己執導的電影簡直就是可怕的印鈔機,完全制霸暑假檔。

若把史匹柏以製片身分參與,還有在自己成立的「安培林娛樂」(Ambling Entertainment)之後的作品也算進去,1982年還有《鬼哭神嚎》(Poltergeist)、1985年《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七寶奇謀》(The Goonies),1998年的《威探闖通關》(Who Framed Roger Rabbit)等。

這些「安培林娛樂」作品的共通特色,就是主角往往不是小孩、就是青少年,父母不是單親、就是處於冷漠邊緣。他們住在典型的美國郊區、獨棟獨院。主角的功課都不是太好,功課以外的興趣也很「宅」、大多數同學都不願意與其往來,只有幾個少數的死黨。但是這幾個少數的死黨,就會變成主角一起冒險的好搭檔,他們可以團結起來,面對電影接下來的挑戰與困難,比片中大多數的成年人還有辦法解決這些挑戰。

聽起來好像有點熟悉,對了,史匹柏在2011年製作的《超級8》,基本上就是標準的「安培林娛樂」的作品,但有趣的是這部片卻不是主打「安培林娛樂」的招牌,而是該片導演JJ亞伯拉罕(J.J. Abrahms)。

為什麼要主打JJ亞伯拉罕,簡單地說,史匹柏打從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之後,就慢慢地無法「稱霸」暑假檔了。一方面他長大了,不想一直拍商業電影賺錢、所以才會去拍《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另外一方面,有其他人慢慢比他更瞭解暑假檔,該拍什麼電影賣給觀眾。

這當中的翹楚,就是傑瑞布洛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從1994年的《絕地戰警》(Bad Boys)起,傑瑞擅長打造已經出道的明星為賣座片、動作片明星,故事主角也都是成年人,當然劇情也不會侷限在美國典型郊區,而是上天下海、翻天覆地,但絕對會有一個「望文生義」的英文片名,然後附帶一首容易朗朗上口的主題曲。1995年《赤色風暴》(Crimson Tide)、1996年《絕地任務》(The Rock)、1997年《空中監獄》(Con Air) 、1998年《世界末日》(Armageddon)、2000年《女狼俱樂部》(Coyote Ugly)、2001年《珍珠港》(Pearl Habour)。

傑瑞布洛克海默在2003年,製作了完全沒人看好的《神鬼奇航》(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把出道多年完全不紅的強尼戴普(Johnny Depp)捧成了巨星,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還被《People》雜誌選為「年度性感男人」。

史蒂芬史匹柏是在何時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制霸暑假檔的魅力?那是2004年的《航站情緣》(The Terminal)。電影很可愛,故事也很溫馨,還有大明星湯姆漢克(Tom Hanks),但是很抱歉,這部片完全就是在暑假檔上敗陣。史匹柏不是笨蛋,2005年立刻拉著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推出了《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可是這部科幻災難片不僅沒有前一年《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風光,電影被拍成無論從科幻、災難、動作、家庭等角度檢視,都失去著力點的作品。

2008年,史匹柏推出了《印第安那瓊斯:水晶骷髏王國》(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dom of Crystal Skull),這部片滿有娛樂性的,但充其量就像是《神鬼奇航》後面那幾部一樣,只是拿老招牌來招攬顧客,幾乎走不出新花樣了。

這過程中,史匹柏開始回頭來「效法」傑瑞布洛克海默,跟傑瑞合作對多次的導演麥可貝(Michael Bay),被史匹柏的夢工廠(DreamWorks)找來執導《絕地再生》(The Island),但這部片有很多飛車、撞擊場面,此外就沒有什麼好說嘴了。2007年再次找來麥可貝,《變形金剛》(Transformers)證明了史匹柏多年以來想把孩之寶系列玩具搬上大銀幕,是有獨到的眼光,而這部片也是麥可貝最出色的作品之一。不過,隨著夢工廠與派拉蒙合併,然後夢工廠又找到新的金主、再與派拉蒙分家,史匹柏跟後來的《變形金剛》就完全沒關係了。

史匹柏一直想找可以在暑假檔接棒的人選,無論是麥可貝、還是JJ亞伯拉罕,他們的才華都無庸置疑,但他們總是少了一點史匹柏的「安培林娛樂」的基因:跟父母親鬧彆扭的青少年,在故事中因緣際會,擺脫大人獨自挑大樑,挽救了危機。

直到《侏羅紀世界》,這部片真的是近20年來,最接近「安培林娛樂」基因風格的作品了。一樣有「父母親管不到」,只好相依為命的青少年兄弟檔,而他們之間疏離的感情也因為故事的危機爆發,終於學會了「同舟共濟」,因而忘卻了「父母親可能正在鬧離婚」的苦惱。在以往「安培林娛樂」的電影,父母親離婚往往是主角衝動行事、或孤僻自處的動機,可是到了《侏羅紀世界》,片中的哥哥只是隨口一句「我朋友的父母每個都離婚啊」,完全不當一回事。

當然《侏羅紀世界》比《超級8》討喜的地方是,沒有怪力亂神的外星怪物,也沒有情竇初開的年少煩惱,卻有非常大的賣點:就是觀眾想要看到的恐龍,以及那個非常迷人的主題樂園。

恐龍回來了,史匹柏也「終於」回到他發跡的暑假檔,然後狠狠地踩在暴龍的身上「稱霸」。身為一個電影觀眾,我很期待他再次把影響力帶回戲院,看看未來是否有更多改良版的「安培林娛樂」作品問世。

延伸閱讀:金曲製造機戴安華倫談她七次入圍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的代表作

arrow
arrow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