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到底台灣電影該不該效法韓國,也朝向「把好萊塢類型電影在地化、本土化」的路線發展呢?從《雙瞳》到《詭絲》,都出自同一個編劇蘇照彬的手筆,也沿用《雙瞳》跨國合作模式在台灣拍攝,這兩部片跟接下來蘇照彬要拍攝的作品,某種程度可以當作上述問題的一種答案。

首先,最先獲益的是演員。張震在同樣是跨國合作的《臥虎藏龍》,口條的表現令人詬病,是該片最弱的一環。但到了《詭絲》,已經完全沒有昔日的缺點,你甚至可以從他刻意壓低音調的語調,感受到劇中人那種壓抑情緒、背負某種原罪的痛苦。另外一個更漂亮的演員是大S,她的戲份少、角色更缺少深度的背景支撐,可是她竟然可以在先天不族的條件下脫胎換骨,完全不像我們在電視上認識的她。更優異的是,全片有不少台詞都必須用日文發音,但只有大S的日語能講出該有的感情,還包括了那種「不干示弱、能奈我何」的好勝,若能給她更多機會,大S一定可以站上巔峰。這兩個人的演出,就像《詭絲》的特效,都在該有的水準之上,值回票價。

不過就像韓片在朝向好萊塢看齊的路上,也有不少邯鄲學步的階段。《詭絲》有很多的奇想,但在表現鬼怪的形式上,卻是一點創意都沒有。小鬼跟女鬼的處理手法,已經夠像《咒怨》了。然後鬼怪冒出來的樣子,更像《七夜怪談》。以及一路驚悚、還有感人戲份的經營下,蘇照彬也忘記了要解釋為何小鬼會在空屋現身──那地方不是他的葬身之地,也不是生前流連忘返之處,為什麼死後要在那出現呢?

現在你明白了,韓片之所以能起飛,所謂的陣痛與成長的階段是絕對少不了,電影工業需要整體的學習、磨練,才能開花結果。如同張震與大S若沒有之前的演出機會,是絕對不可能進步的。若《詭絲》代表經驗的累積與學習,會讓人很期待學以致用的成果早點到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