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篇文章不是討論《為巴比祈禱》,應該是說我個人的聯想(胡思亂想)。

那是70年代末期的時空,劇中人巴比最後離開人間,也是80年代初期。巴比的痛苦,是身為家庭的一份子,但卻因為性向的不同,成為整個家庭不被接納的一員。

我邊看邊(天真地)想,巴比可以怎麼做,讓自己不會感覺那麼痛苦呢?

很簡單,原因出自於,他們原本是和樂的一家,母親特別相信所謂傳統的、美國的家庭,就是父慈子孝,努力營造全家和樂融融。他們一家人也真的如此,直到巴比發現自己的性向之後,成為這個「完美家庭」的一個必須被「修改」的障礙。他再也不是原本母親心目中那個好兒子,而是一個有缺陷、需要矯正的「對象」。

於是我替巴比想到的解套方法是,就是與家人保持距離,表面上和樂融融、聽命父母乖乖念書等等(除了不跟女生約會),然後等到自己翅膀硬了,也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然後就可以搬離家庭,或者按照自己的性向過日子。我是說,等到巴比有一定的社會定位,發展出與原生家庭不同的人際網路與人際關係,然後就可以與原生家庭切割。至於原生家庭怎麼想、怎麼罵,那是他們的意見,巴比根本不用擔心。

然後我赫然發現,這不是我替巴比想到解套的方法,而是我替我自己規劃的方法。我很小心翼翼,與我的家人維持「同一個屋簷下」的關係即可(我不需要跟他們討論太多心事或者太多細節),在工作上,我也跟同事保持工作上的關係就好(就是我可以在專業上做到讓人認同我的才華無可取代、無法複製,然後我會偶爾跟大家分享一些免費的吃吃喝喝等好康,收買人心)。

這樣做,就是我不會跟某一群人太黏,然後擔心人家是否真的能接納我;但若對方真的要進一步提昇人際關係,那也無所謂,我就讓他們自己「知道」、「發現」。

至於對方的反應,是接受、是憤怒,是排斥,是抗議。我不太在意,重點是,我翅膀硬了,你怎麼跟我大呼小叫,我還是可以過我的日子、不受到干擾。要是對方白痴到來跟我宣戰,我當然會反擊回去。

想到這裡,我檢視我的人際關係當中,沒有所謂太好、太親密的朋友(們),或者我沒有認識一堆人(更不熱衷於一堆人)。我的臉書故意有20多個要申請成為我的好友、但我始終擺在那邊沒有接受或拒絕。我把周遭的人際關係維持在一種不算熟、不算黏,但也可以熟的程度上。

我想這就是別人稱呼我為「難搞」的由來。但是,你只看到我表面的「難搞」,你卻沒有看到背後的理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 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