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最早是因為網友的某個事件,然後我提出了很多對策,對方聽了之後,告訴我說:「你提的方法,真的照做,就是會翻臉。」
這倒是讓我開始反省自己,然後又因為種種事件,無論是過去式的職場,還是與家人相處,或者與家中的貓咪相處,都一直讓我想到,當時對方告訴我的那段話。
是的,我檢視了過去到現在的自己,我就是一個不怕人際關係「整個斷裂」。也就是說,「老死不相往來就算了」。
我想,這不意味著,我對人際關係,是一個「用過就丟」。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專長、也有其特色,可是如果某些時候,因為種種因素,都選擇了「利己」的立場,開始過著「自己都解釋不通」的生活(也就是對自我有利的謊言加以包裝)。那我覺得很瞎、也很可悲,而我是不願意投票給過這樣的生活;抱歉,我無法與這樣的人相處(如果因此可以發財的話,我倒是願意忍耐一下;但是大多數時候,是不會因此有任何利益好處的,所以我當然選擇不要,況且我也不知道有什麼好處)。
我想這必須從我的親戚們開始說起,是的,上一代的相處與人際關係,就是複雜很多。大家對某些事情可能有意見,但是都不能直說,卻要在背後碎碎念。表面上是顧及面子、呈現一團和氣的模樣,但實際並非如此。那樣的一團和氣,只是因為屈服於某些倫理的大帽子,演給祖先看的吧?!
有些事情,真的有意見可以講(這裡所謂的可以講,就是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觀點),如果一個事情真的很有道理、也對大家有好處,當然可以透過討論的方式形成共識。不過好像上一代的人並不喜歡這樣,往往這樣的討論就會變成冒犯,或變成各說各話、會而不議。更重要的是,會被嫌多嘴。畢竟這個社會的某些傳統價值觀,是鼓勵大家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公開地說出來。
只是不說出來,卻變成私下抱怨,然後日積月累成為一種怨言,那「表面上的一團和氣」又何必呢。這樣子是值很多錢嗎?我不知道。
我只是領悟到,我覺得不要變成這種文化的一份子。人前相親相愛,人後又要碎碎念,那還不如直接講出來、就算因此意見不和也無妨。
當然誠實往往得零分,只是我不要當惺惺作態的人。
這樣的人不見得會受歡迎,我也沒辦法。是的,我當然也有很長的時間,很在乎自己是否受歡迎。後來想開了,受歡迎又不會因此有錢。我寧願選擇,真心的表達自我,因此受歡迎,而不是「裝隨和」因此受歡迎。
久而久之,是的,我的人際關係是屬於那種「孤島」型態的,也就是我與其他人都會保持一點距離,這樣也好啊,大家都過自己的日子,做自己想做的是事情。倒是你知道「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是Bon Jovi的歌詞,也是電影《非關男孩》詮釋的理論。表面上我們都是孤島,但是在海平面底下的深處,每個孤島還是被板塊相連的,所以沒有人是真正的孤島,只是距離的遠近、以及人與人的連結不是我們表面所能觀察得到的。
我很喜歡這樣的理論與詮釋,畢竟板塊之間也會有摩擦(也就是地震囉),人與人相處怎麼可能永遠一帆風順。
如果人與人的相處,只是必須建立在惺惺作態,才能延伸出所謂的和平相處、變成好朋友,那我覺得太瞎了。沒有一段人際關係,是可以不用花心思去維護的(即便是建立在血緣的倫理關係上也是如此)。我不期待也不指望,只因為同一個辦公室,所以就變成好朋友(職場的友情是最不可靠的)。更不會因為加了臉書,就會變成好朋友。
相反地,如果我發現,人與人的相處只是一團又一團的虛偽,以及只有「利己」的觀點在支撐;也就是說,對我一點好處都沒有,把我呼來喚去,那我寧可選擇往後退,即使因此斷絕也無所謂。
為什麼人要在意或在乎,那些種種建立在欺凌、不平等、以及謊言上的人際關係呢?這樣子的人際關係,保固有比較久嗎?經得起考驗嗎?
有些人覺得這樣無所謂,那是因為他們活在指使別人的日子裡頭啊!等到他們活在被呼來喚去的日子時,就知道有多蠢了。
留言列表